2005年3月16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三版:调查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破皮鞋做成的牛奶你敢喝吗?
山东地下作坊疯狂制造劣质牛奶
杨江 文/摄

  你能想像,自己扔掉的破皮鞋,有可能在经过一系列化工程序之后变成“人造蛋白”,最终化为“牛奶”的一部分吗?“纯牛奶”可以与牛不发生任何关联,只需香精、添加剂和水。这样的“人造牛奶”正在华北泛滥。
 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,用五花八门的造假原料生产的“人造牛奶”,正泛滥华北大地;其中仅在山东省,就至少有200余家假牛奶厂,主要集中在聊城、淄博、泰安、东营和枣庄等地。

    “人造奶”与牛奶素不相识
  在华北一些县市的郊区,要找到知情人士所说的“假牛奶”可谓轻而易举。这些产品的外包装几乎都克隆了“伊利”、“蒙牛”、“光明”等知名品牌,一般都煞费苦心地取名为“伊俐”、“伊纯”、“蒙俐”、“蒙奶”、“蒙古牛奶”等类似名称,有一种甚至就叫“蒙人”,让人哭笑不得。
  “淄博市赋康食品有限公司”生产的“蒙奶”牌“纯鲜奶”,和“淄博市康达九元食品有限公司”生产的“纯牛奶”,是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两个牌子。其中,“蒙奶”完全照搬了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宇航员与奥运健儿的广告图像,只是把运动员的头发稍稍“染黄”了一些。
  这些“假牛奶”的外包装上多写有“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会员单位专业制造”的字样,其实多是一些含乳饮料。乳制品的蛋白含量要求在4%以上,而含乳饮料蛋白含量最低标准只有1%,并不属于乳制品。
  山东省工商局在2004年底对山东17市140个食品经销商的商品质量抽查得出结论,含乳饮料的不合格率达到35.5%,其中营养成分含量缺乏问题突出。
  更令人气愤的是,许多此类含乳饮料都竭力表明自己是“100%纯鲜奶”,以此误导消费者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它们是不折不扣的假牛奶。
  “蒙奶”按包装描述是灭菌乳。笔者拆开一包,发现液体呈半透明水状,非常稀薄;大着胆子抿一口,没有鲜奶的醇香,感觉到的是一股强烈的香精味。
  一旁的业内人士指出,这是“人造牛奶”,是一些不法厂商用水、糖、香精、添加剂等与牛奶毫无关联的物质调制而成的。我们借助一家大型正规奶厂的检验设备,对买来的“蒙奶”牌高钙纯鲜奶和“康达”产的“纯牛奶饮品”进行了检测,结果显示,“赋康”的“蒙奶”蛋白含量只有0.5%左右,脂肪含量只有0.3%左右。而“康达”的纯牛奶饮品,蛋白含量只有0.55%,且干物质检测不出来。
  技术人员说,这就意味着所谓的纯牛奶极有可能是水!
  造假者个个声称证照齐全
  临淄区朱台镇西单村距离淄博市区半个小时车程,在西单村头路边,我们找到了赋康食品有限公司与康达九元食品有限公司。厂区都是大门紧闭,看不出任何生产的迹象。
  村民说,他们的孩子从不饮用这几家厂的乳制品,村头有个奶牛场,产的奶也很少卖给这几家厂。“春节后都停产了,上面好像查处过。”一个老汉介绍。
  这天下午,笔者以代理商的身份,与“赋康”和“康达”分别有过一段有趣的谈话。
  在“康达”,一个女人介绍说康达的产品销路非常好:“我们的牛奶是用奶粉调配的,当然,你要13元的那种,产品当然不符合国家规定……但你不要怕,我们证件都齐全的。”
  “对面的‘赋康’如何?”
  “他们啊?不敢生产了。”
  “不敢?为什么?”
  “啊……这个嘛,我们也不知道……”
  好不容易接通“赋康”的销售热线,对方也是一个女人,听说我们想代理产品,她欣然告知了总经理单某的手机号码。
  单某说:“我们的产品都在15元以下,从7元到15元有十五六种产品……农村市场很畅销。有两种产品是奶,其余都是含乳饮料,只不过奶的含量不一样而已。‘蒙奶’是纯牛奶,给你8元一箱,不能再便宜了……”
  “包装和‘蒙牛’一样,会不会出事?”
  “出什么事?不可能!‘蒙牛’又没有注册宇航员的商标,不要担心。这个呢,看上去是像,其实是有区别的,我们把他们广告上的人头换过,头发、眼睛都不一样。”
  “我们证件都全的。产品全山东都有,从来都没有出过事。啊呀,我跟你实说,现在,在我们这里不用‘蒙古’、‘蒙奶’这些字就销不好。”
  问到有什么证件,单老板有些不耐烦了:“卫生许可证、营业执照,还有……啊呀,反正你不用担心,我们的手续都是齐全的!做生意谨慎是应该的,但你不要怕。”
  “‘康达’的产品如何?”
  “他们不做了。”
  “为什么?”
  “这个,呵呵……”
  熟知当地情况的业内人士告诉我们,头一回和他们做生意,他们是决不会带你进生产车间的。
  第二天,我们提着“赋康”与“康达”的产品走进淄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,监督与法制科科长邵磊说,春节前淄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曾展开了几次突击整顿活动,有力打击了一些不法厂商。在淄博市郊的两个大仓库,我们见到了质检局在最近一次执法行动中查封的一万多箱劣质“纯鲜奶”,堆积如山,其中90%源自“赋康”。
    3月1日下午,在东营市一家农村小卖部,我们隐瞒身份,自称是伊利公司的销售员,下来调查伊利牛奶的销售情况。老板闻言急忙架着我们的胳膊,客气地将我们“请”了出去:“对不起,我这里不卖你们的牛奶,还是到别的地方看吧。”
  我们向他打听是否有假牛奶的代理商上门推销,他凛然道:“来推销的是不少,但你说,咱能做那种缺德事吗?乡里乡亲的,卖假牛奶不是害人嘛!”
  “老实说,‘蒙牛’、‘伊利’在乡亲中口碑不错,也爱喝,但我们不卖,为什么呢?你们销售思路不对。”一位热心人提示,老板的意思是说品牌的赚头太少了。
  就在老板将我们“请”出门的时候,我们瞥见他的店里堆放着的,多是他刚刚“痛骂”的那些假牛奶。
  业内人士说,销售假牛奶,代理商从中可以赚取每箱7元的利润,而“蒙牛”、“伊利”这样的正规牛奶,代理商一般每箱只能赚到一两元。
  假牛奶的销售方式与假奶粉相似,厂家将农村小卖部连成销售网络,单线联系,地下进行,专车送货。假牛奶厂家都采用销售商毫无风险的先代销后结账方式,正规品牌很难招架。
  小作坊生存在管理的灰色地带
 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:“山东省没有注册登记、正在生产伪劣牛奶产品的企业至少有500家左右。”
  这些企业多是家庭作坊式的,一口杀菌池、一个热水炉、一台配料机、一台灌装机,加上两三名工人就可“上马”,总投资不过几万元。这些小作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,在夜里偷偷生产,很难整治。
  乳制品生产需具备严格的设备条件,还要有专门的化验室、检验室,这名业内人士指出,他的企业每生产100吨奶需要两个亿的设备支撑,才能保证产品各环节合格。
  据介绍,淄博市现有20多家乳制品与含乳饮料生产企业,但真正符合乳制品生产条件的只有6家。质检局有关人士证实,“赋康”等企业生产设备简陋,一些企业甚至没有技术人员。
  检查人员突击检查临淄区一家生产“伊纯”奶的企业时发现,厂里只有简单的搅拌机、灌装机,成品就堆在满是脏水的地上。
  既然这些企业不具备乳制品的生产条件,为何不予取缔?据说,“赋康”等企业毕竟有一定生产设备,虽与乳制品生产要求相去甚远,但他们有营业执照和临时卫生许可证,质检局无权取缔。仿冒知名品牌包装的行为属违法,但质检局表示这属于工商局管理的范围。然而淄博市工商“12315”回答说,市场流通领域才归工商局管理,生产领域归质检局管辖。
  “蒙奶”等奶产品每袋成本不过0.2元人民币左右,何以如此低廉?一名业内人士道出真经。
  她说,一头奶牛成本1.5万元,在山东农村,四口之家年收入1万元左右。为保证牛奶营养成分符合人体需要,一些大型牛奶厂建立专门的牧场,牛饲料配比非常严格。奶农必须在牧场指导下饲养奶牛,但至少养20多头奶牛才能进养殖场,因此绝大部分养殖户投资不起。于是,一些大型牛奶厂为养殖户作银行担保,但养殖户须将最好的奶提供给牛奶厂。这就意味着好的牛奶被大企业“垄断”了,小牛奶厂不可能拿到优质鲜奶。
  根据奶厂与养殖户签订的协议,养殖户提供的不合格的奶要退还给养殖户,而这部分奶,奶农不可能倒掉销毁,于是廉价流向了不正规的小企业。
  更有一些不法厂商,根本不用鲜奶,而用香精、添加剂、水等造假牛奶。常见的景象就是一个灌装机旁一个热气腾腾大罐子,罐内的白色液体通过自来水管,经过滤器流进灌装机灌装。
  “我们的原料每吨3600多元,而他们不到1000元。我们都把这样的假牛奶称为‘三无产品’,也就是无毒、无害、无营养。但坦率地说,这个无毒、无害我不敢苟同。”这位业内人士说。
  我们发现,生产假牛奶的企业很多都有营业执照,而且大多是在政府眼皮底下进行生产的。我们离开淄博到另外一些地区调查,在某县工商局的对面发现了一家乳制品厂,几间简陋的厂房,院子内养着几头奶牛,宣称他们的产品是用纯鲜奶生产的。这家厂存在多年,产品包装曾一度仿冒本地一家知名奶厂的专利包装,而业内人士说,奶牛与乳品厂是不能混在一起的,牛尿牛屎骚臭扑鼻,卫生条件根本达不到要求,其产品不用检验就知道不合格。
  该地区一家正规奶厂的负责人抱怨,地方政府招商引资,似乎只要申请就批准,根本不看企业的生产能力。她说,工商部门轻易就给营业执照,而一些部门的检查也有“看人看钱不看货”的现象。“食品生产是个良心买卖,不能全指望质检、工商部门,还得看生产商的良心。一些部门不到中午11点,不会通知我们要来检查,每次吃完午饭还要带一些礼品走。这样的工作作风下,小作坊的产品能轻易拿到过关证明就不足为奇了。”
  据业内人士介绍,山东的情况似乎并非个案,在河南、河北、福建、山西、东北三省……都已经发现了假牛奶的踪迹。
  据《新民周刊》
    
  “叛徒专家”助产“皮鞋牛奶”
  假牛奶的制造术简直匪夷所思,根本不需要与牛发生任何联系,只要用香精、糖、自来水和一些添加剂,就可以造出假牛奶来。更为耸人听闻的是,甚至一双破旧的皮鞋经过一系列处理后,也可变为假牛奶的原料。
  如此彻底的牛奶造假,在1990年前很少见到。当时造假者多是在奶源上做手脚,譬如往鲜奶中掺自来水这种“雕虫小技”,或者为了使牛奶看似浓稠,往牛奶中掺滑石粉,再大量加水稀释,使奶量瞬间成倍增长。
  但1995年后,在一些惟利是图的专家的推波助澜下,造假技术逐步升级。往鲜奶中掺牛尿、劣质豆粉、化肥已经算是“初级阶段”,一些厂家1斤奶加2斤水,将牛奶狠狠地稀释,然后添加各种添加剂,人为地将牛奶产品的指标凑到国家标准。
  2003年前后,造假更为猖狂,一些造假者开始完全用与牛奶毫无关联的物质造奶。据了解,目前个别地区已经出现了用“人造蛋白”,也就是水解蛋白代替牛奶中的天然蛋白的情况。
  什么叫“人造蛋白”,就是用城市垃圾堆里的破旧皮衣、皮箱、皮鞋,还有厂家生产沙发、皮包等皮具时剩下的边角料,经过化学、生物技术处理,水解出皮革中原有的蛋白。
  “有人专门收购这类工业垃圾,有人专门生产水解蛋白,而这项技术很容易掌握,成本并不高。农民从一些专家手中买到生产水解蛋白的技术,用什么药剂、怎样的程序,这些都有指导。”
 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将这类同行称为“可耻的叛徒”:“他们为赚取外快,将专业技术转卖给农民企业主,甚至专门为不法厂商度身定做造假配方。”